隨著宏觀經濟政策的基調從“控通脹”切換到“穩增長”,各地掀起新一輪天量投資熱潮。一方面,由于銀監會嚴控銀行平臺貸款;另一方面,地方投資項目的“上馬”存在巨大的融資需求。
在此形勢下,作為“影子銀行”體系一員的信托公司嗅到了機遇,與極度渴求資金的地方融資平臺一拍即合。
從央行最新發布的7月金融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到,7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5401億元,同比多增485億元,環比減少3797億元,而7月份的信托貸款增加263億元,同比多增291億元。
近日,有信托公司人士對本報記者分析,“地方融資平臺正借助表外融資來滿足其投資需求,很多城投公司都在關注信托、債券以及近期推出的資產支持票據(ABN)。”
地方資金之渴
自7月16日寧波率先宣布《關于推進工業經濟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的若干意見》,各地方的“穩增長”措施接踵而至。
其中,貴州省篩選出投資總額達32479億元的項目,長沙市公布重大項目計劃的具體內容,40個重大項目總投資3748億元,另有155個一般項目總投資4544億元。
雄偉的投資計劃背后,現實卻是巨大的資金缺口。業內人士認為,地方籌措資金的兩條路,一是地方債,二是融資平臺。
第一種方式,今年以來,已有滬深粵浙四個地方自行發債試點。
第二種方式,融資平臺如果想要通過銀行借貸似乎此路不通。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銀監會2012年中監管會議上表示,將繼續扎實推進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風險管控。
各大銀行高管近期也紛紛表明管控平臺貸的態度。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王洪章近日表示,建行地方政府平臺貸款總規模約為4000億元,涉及平臺900多戶,主要是省級平臺貸款,市級和縣級很少,貸款不良率不高,且總體風險可控。目前,建行對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的風險管控比一般客戶貸款要更有力和嚴格。
6月中旬,浦發銀行副行長穆矢在股東大會上表示,浦發將執行各項“降舊控新”控制措施,明確了在年度信貸計劃安排上不新增融資平臺貸款規模;不對信貸分類中列為壓縮類的融資平臺新發放貸款。
據媒體報道,來自權威部門的統計顯示,截至3月末,金融機構地方融資平臺貸款余額為7.9萬億元。
銀行體系從上到下對平臺貸的“嚴防死守”,使得地方融資平臺依賴從銀行借貸的傳統方式生變。此時,在“影子銀行”體系中屢屢扮演重要角色的信托公司出現了。
“狂飆”背后的“擦邊球”嫌疑
今年以來,地方融資平臺與信托公司的“緊密”合作,使得信政類產品迅速升溫,量價齊飛。
用益信托工作室的最新統計顯示,2012 年 1 月至 6 月總共發行 356 款投向為基礎產業領域的信托產品,發行規模為718.95 億元,規模同比增長116.02%。在今年二季度,基礎產業信托產品發行規模環比增長225.84 億元,環比增幅91.60%。
實際上,此類產品的模式以信托公司受讓地方城投持有的對當地財政部門的應收債權為典型。風控措施一般都包含地方政府提供還款來源或國有土地使用權抵押擔保等措施。
以中投信托近日發行的“富陽城投應收債權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為例,該信托計劃發行規模為3億元,預期年化收益率為8.5%至9.3%,中投信托以信托資金向富陽城投按1∶1的價格購買其持有的對富陽市財政局的應收債權。
富陽城投將本次交易所獲資金以股東借款方式向富陽城投高教園綜合體項目分公司提供資金,用于該公司富陽市高教園區三聯村拆遷安置房項目建設和營運。
信用增級方面,富陽城投提供連帶責任保證擔保以及富陽財政局提供資金歸集承諾。若富陽城投不行使回購選擇權,則富陽財政局承諾向受托人指定的賬戶進行資金歸集。歸集資金專項用于償還該筆債務。
用益信托研究員王利認為,基礎產業信托產品往往會由地方政府安排還款,因此,投資者應當考量該地方政府的還款能力。
盡管上半年信政類合作產品“火爆”,但仍有業內人士向本報記者提出質疑,“國務院禁止地方政府對融資平臺違規擔保,信政類產品里面政府擔保的成分有多大,這里面存在打擦邊球的嫌疑。”
該人士所提及的是,2010年6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中的內容,其中指出,地方政府在出資范圍內對融資平臺公司承擔有限責任,實現融資平臺公司債務風險內部化。要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除法律和國務院另有規定外,地方各級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機構和主要依靠財政撥款的經費補助事業單位,均不得以財政性收入、行政事業等單位的國有資產,或其他任何直接、間接形式為融資平臺公司融資行為提供擔保。(來源:第一財經日報)